首页
感冒治症-麻杏甘石汤处方

道一_20250414

麻黄12克(4钱) 杏仁9克(3钱) 炙甘草6克(2钱) 石膏,打碎用棉袋装,24克(8钱)
【注意】:有做过心脏手术的病人不可以用麻黄,请改用荆芥六钱,防风四钱,浮萍四钱来取代麻黄.
※麻杏甘石汤使用时机: 有汗, 咳嗽不止,痰出黄粘,胃口尚可.
※麻杏甘石汤煮法及注意事项:
以上四味药,以水七碗,先煮麻黄,等水量减少二碗,捞去浮在上层的白沫,再放入其他药材,煮成三碗。去滓,每次温服一碗。汗出后须擦干,避免吹风受凉.
服用麻黄汤者忌食:生冷、 粘滑、肉面、五辛(辛辣)、酒、酪、臭恶等物

未成年人:
1 岁以下幼儿 每次剂量 0.3 ~ 0.5 公克
1 ~ 3岁 每次剂量 0.5 ~ 1.5 公克
3 ~ 6岁 每次剂量 1.5 ~ 2 公克
6 ~ 10岁 每次剂量 3 公克
10 ~ 14岁 每次剂量 4 公克
此剂量仅供参考, 请依体格及医师建议,酌量加减。


道一
_20250404

味甘平。

主目痛,明目,折跌,痈肿,金创不疗,破积聚,解毒气(《御览》引作辟毒),利精神。久服,轻身不老。生山谷。

《吴普》曰:扁青,神农雷公小寒无毒,生蜀郡,治丈夫内绝,令人有子(《御览》引云,治痈脾风痹,久服轻身)。

《名医》曰:生朱崖武都朱提,采无时。

案《范子计然》云:扁青出宏农豫章。

上,玉、石,上品一十八种,旧同。

中药材扁青
‌扁青‌(别名:白青、碧青、石青、大青)为碳酸盐类矿物蓝铜矿的矿石,主含碱式碳酸铜(2CuCO₃·Cu(OH)₂),性味甘、平,归肝经,具有‌涌吐风痰、明目解毒‌之效,是中医治疗癫痫、目疾及痈肿的矿物药代表。以下是其综合介绍:

一、来源与性状
‌来源‌

‌天然产地‌:主产于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湖北、广东、四川等地,形成于铜矿氧化带,常与孔雀石共生。
‌加工方法‌:采后去杂,捣碎水飞成极细粉,煅制或直接入药。
‌性状‌

‌外观‌:深蓝色不规则块状或短柱状晶体,表面玻璃光泽至土状光泽,质脆易碎,条痕浅蓝色。
‌理化特性‌:硬度3.5-4,比重3.7-3.9;遇盐酸产生气泡,加热变黑。
二、功效与主治
‌核心功效‌

‌涌吐风痰‌:主治癫痫惊风、痰涎壅盛、昏迷不醒‌。
‌明目退翳‌:治目赤肿痛、翳膜遮睛、视物昏花。
‌解毒敛疮‌:外用治痈肿疮毒、溃疡久溃不敛。
‌主治病症‌

‌神经系统疾病‌:小儿急惊风、风痰癫痫。
‌眼科疾病‌:结膜炎、角膜云翳、青光眼。
‌外科疾病‌:创伤出血、化脓性疮疡。
三、临床应用
‌用法与剂量‌
‌内服‌:入丸散,每次1.5-3g,需严格控量防铜中毒。
‌外用‌:研粉调敷或化水点眼,治目疾及皮肤溃烂‌。
‌经典配伍‌:
配‌禹余粮‌:治久痢滑脱、下焦不固‌;
配‌珍珠‌:退翳明目,治角膜混浊;
配‌牛黄‌:清热化痰,治惊风抽搐。
四、使用注意
‌禁忌证型‌
内服忌用于肝肾虚寒、脾胃虚弱者;孕妇禁用。
‌毒性风险‌
含铜成分具毒性,过量可致呕吐、腹痛,长期用需监测肝肾功能。
‌总结‌:扁青以“涌痰明目”为特色,适用于风痰壅滞及目疾,但毒性显著,临床需严格辨证、控制剂量。


道一
_20250404

味甘平。

主明目,利九窍,耳聋,心下邪气,令人吐,杀诸毒,三虫。久服通神明,轻身,延年不老。生山谷。

《吴普》日:神农甘平,雷公酸无毒,生豫章,可消而为铜(《御览》)。

《名医》曰:生豫章,采无时。

案《范子计然》云:白青,出巴郡。

中药材白青
‌白青‌(别名:曾青、层青)为碳酸盐类矿物蓝铜矿的矿石,属《神农本草经》上品药物,主含碱式碳酸铜(Cu₃(CO₃)₂(OH)₂),性味酸、寒,归肝经,具有清肝明目、解毒敛疮之效,是中医治疗目疾、痈肿的矿物药代表。

一、来源与性状
‌来源‌

‌天然产地‌:主产于铜矿氧化带,常与孔雀石共生,以色泽青白、分层明显者为佳。
‌加工方法‌:采后去杂,研末或煅制用,需密闭防潮。
‌性状‌

‌外观‌:晶体呈短柱状或板状,集合体为粒状、块状,表面青白色至深蓝色,具玻璃光泽,质脆易碎。
‌理化特性‌:遇盐酸产生气泡,加热后分解变黑。
二、功效与主治
‌核心功效‌

‌清肝明目‌:主治目赤肿痛、翳膜遮睛、视物昏花。
‌解毒敛疮‌:外用治痈疽疮毒、溃疡久不收口。
‌镇惊安神‌:古籍载其可治惊痫、癫狂(现代临床少用)。
‌主治病症‌

‌眼科疾病‌:结膜炎、角膜云翳、青光眼。
‌皮肤科疾病‌:化脓性疮疡、带状疱疹、烧烫伤。
三、临床应用
‌用法与剂量‌
‌内服‌:研末入丸散,每次0.3-1g(需严格控量,防铜中毒)。
‌外用‌:煅后研粉调敷,或化水点眼。
‌经典配伍‌:
配‌决明子‌、‌菊花‌:增强清肝明目功效;
配‌炉甘石‌、‌冰片‌:外治溃疡化脓。
四、使用注意
‌禁忌证型‌
内服忌用于肝肾虚寒、脾胃虚弱者;孕妇禁用。
‌毒性风险‌
含铜成分具毒性,过量可致呕吐、腹痛,长期用需监测肝肾功能。
‌总结‌:白青以“清肝解毒”为特色,多用于眼科及疮疡外治,内服需慎用并严格控量。


道一
_20250404

味甘平。

主黄疸,泄利,肠癖,脓血,阴蚀,下血,赤白,邪气,痈肿,疽痔,恶创,头疡,疥搔。久服,补髓益气,肥健,不饥,轻身延年。五石脂,各随五色补五脏。生山谷中。

吴普曰:五色石脂,一名青、赤、黄、白、黑符。青符神农甘,雷公酸无毒,桐君辛无毒,李氏小寒,生南山,或海涯,采无时。赤符,神农雷公甘,黄帝扁鹊无毒,李氏小寒,或生少室,或生太山,色绛,滑如脂。黄符,李氏小寒,雷公苦,或生嵩山,色如钝脑,雁雏,采无时。白符,一名随髓,岐伯雷公酸无毒,李氏小寒,桐君甘无毒,扁鹊辛,或生少室天娄山,或太山。黑符,一名石泥,桐君甘无毒,生洛西山空地。

名医曰:生南山之阳,一本作南阳,又云黑石脂,一名石涅,一名石墨。

案吴普引神农甘云云:五石脂各有条,后世合为一条也;范子计然云:赤石脂出河东,色赤者善,列仙传云,赤须子好食石脂。

中药材青石、赤石、黄石、白石、黑石脂
五色石脂为硅酸盐类矿物药,按颜色分为青、赤、黄、白、黑五类,主含硅酸铝(Al₄(Si₄O₁₀)(OH)₈)及微量元素,性味以甘平为主,分别对应补益五脏。‌赤石脂‌和‌白石脂‌为临床常用药,其余三者罕用或仅古籍记载。

一、分类与性味归经
名称 性味归经 核心功效与主治 备注
‌赤石脂‌ 甘、酸、辛,温;归胃、大肠经 涩肠止泻、收敛止血,治久痢、崩漏 ‌临床最常用‌,主含硅酸铝
‌白石脂‌ 甘、酸,平;归肺、大肠经 养肺固肠,治泄痢脓血、带下 次常用‌
‌青石脂‌ 酸,平;归肝、胆经 养肝胆、明目,治黄疸、带下 不入药,古籍记载为主
‌黄石脂‌ 苦,平;归脾经 健脾安脏,治泄痢、虫积 罕用‌
‌黑石脂‌ 咸,平;归肾经 强阴益肾,治阴蚀疮、咽痛 不入药,仅外用于丹方
二、临床应用与方剂
‌赤石脂‌

‌主治病症‌:虚寒久泻、赤白带下、崩漏、脱肛、溃疡不敛。
‌经典配伍‌:
‌赤石脂禹余粮汤‌(配禹余粮):治下焦不固、久痢滑脱;
‌桃花汤‌(配干姜、粳米):温中涩肠,治虚寒血痢‌。
‌用法‌:内服9-12g(先煎),煅制增强收敛性;外敷治溃疡。
‌白石脂‌

‌主治病症‌:肺虚咳嗽、肠澼脓血、崩漏、小便失禁。
‌配伍‌:配厚朴、米汁饮,增强止泻止血功效。
三、使用注意
‌禁忌证型‌:

赤石脂:湿热积滞、实热出血忌用;孕妇慎服。
白石脂:阴虚火旺、湿热痢初起禁用。
‌配伍禁忌‌:

赤石脂恶大黄,畏芫花;白石脂恶松脂,畏黄芩。
‌毒性风险‌:

过量可致便秘、腹胀;长期用赤石脂需防铝蓄积。
四、古籍论述
‌《神农本草经》‌:五石脂“补五脏,久服益气肥健”,赤石脂尤擅固肠止痢。
‌《本草纲目》‌:赤石脂“厚肠胃,收湿气”,为固脱要药;白石脂“补肺气,敛水湿”。
‌总结‌:五色石脂以‌赤石脂‌为核心,需辨证选用;其余四者多沿袭古籍,现代临床验证不足,用药需谨慎。


道一
_20250404

味甘温。

主心腹咳逆(《御览》引作呕逆),邪气,补不足,女子风寒在子宫,绝孕,十年无子。久服,温中,轻身延年。生山谷。

《吴普》曰:紫石英,神农扁鹊味甘平,李氏大寒,雷公大温,岐伯甘无毒,生太山,或会稽,采无时,欲令如削,紫色达头如樗蒲者。

又曰青石英,形如白石英,青端赤后者是,赤石英形如白石英,赤端白后者是,赤泽有光,味苦,补心气;黄石英形如白石英,黄色如金,赤端者是;黑石英,形如白石英,黑泽有光(《御览》掌禹锡引此节文)。

《名医》曰:生太山,采无时。

中药材紫石英
‌紫石英‌(别名:萤石、氟石、赤石英)为氟化物类矿物萤石族萤石,主含氟化钙(CaF₂),性味甘、温,归心、肺、肾经,是中医温肾助阳、镇心安神的代表性矿物药。以下是其综合介绍:

一、来源与性状
‌来源‌

‌天然产地‌:主产于浙江、辽宁、甘肃、湖南等地,形成于热液矿床或铅锌硫化物矿床中,全年可采挖。
‌加工方法‌:采后去杂,煅制或醋淬后研末用,需密闭防潮。
‌性状‌

‌外观‌:不规则块状或多角形,表面紫色、淡紫色或浅绿色,具玻璃光泽,半透明至透明,断面参差状,质坚脆。
‌理化特性‌:硬度4,加热后易崩解并散发蓝紫色光;煅后色加深,质酥松。
二、功效与主治
‌核心功效‌

‌镇心安神‌:主治心悸怔忡、失眠多梦、惊痫抽搐‌。
‌温肺平喘‌:善治肺寒气逆、咳喘痰多、胸膈满闷‌。
‌温肾助阳‌:改善宫寒不孕、崩漏带下、阳痿遗精。
‌收敛固涩‌:用于久泻、自汗盗汗及小便失禁。
‌主治病症‌

‌生殖系统疾病‌:宫冷不孕、月经不调、带下量多。
‌呼吸系统疾病‌:虚寒性咳喘、肺痿久嗽。
‌神经系统疾病‌:癫痫、惊悸失眠。
三、临床应用
‌用法与剂量‌

‌内服‌:煎汤9-15g(打碎先煎),或入丸散;煅制后增强温补作用。
‌经典方剂‌:
‌风引汤‌(配龙骨、寒水石):治惊痫抽搐、痰热壅塞;
‌紫石英丸‌(配当归、熟地黄):调经暖宫、治不孕症。
‌外治方法‌

‌溃疡‌:煅后研末外敷,促创面愈合。
四、使用注意
‌禁忌与配伍‌

‌禁忌人群‌:孕妇慎用;湿热积滞、阴虚火旺者忌服‌。
‌配伍禁忌‌:避免与附子、铁剂同用;不宜久服(氟蓄积毒性)。
‌毒性反应‌

长期过量可致氟中毒,表现为牙齿损伤、骨骼病变及神经系统损害。
五、现代研究
‌成分分析‌

主含氟化钙(Ca占51.2%、F占48.8%),含铁、稀土元素等杂质。
‌药理作用‌

‌镇静安神‌:调节中枢神经,缓解焦虑;
‌镇咳平喘‌:抑制支气管痉挛,改善肺通气;
‌促性腺功能‌:刺激卵巢分泌,改善宫寒。
‌总结‌:紫石英以“温肾镇心、固涩平喘”为核心,适用于虚寒性生殖及呼吸系统疾病,需严格把控剂量与疗程,避免氟中毒风险。


道一
_20250404

味甘,微温。

主消渴,阴痿,不足,咳逆(《御览》引作呕),胸鬲间久寒,益气,除风湿痹(《御览》引作阴淫痹)。久服,轻身(《御览》引作身轻健),长年。生山谷。

《吴普》曰:白石英,神农甘,岐伯黄帝雷公扁鹊无毒,生太山,形如紫石英,白泽,长者二三寸,采无时(《御览》引云,久服,通日月光)。

《名医》曰:生华阴及太山。

案《司马相如赋》,有白附,苏林云白附,白石英也,司马山云,出鲁阳山。

中药材白石英
‌白石英‌(别名:石英)为氧化物类矿物石英的矿石,主含二氧化硅(SiO₂),性味甘、微温,归肺、肾、心经,是中医温肺肾、安心神的代表性矿物药。以下是其综合介绍:

一、来源与性状
‌来源‌

‌天然产地‌:主产于江苏、广东、湖北、福建、陕西等地,常见于岩石晶洞或热液矿脉中。
‌加工方法‌:采后拣选纯白石英,去杂煅制或醋淬后研末用,需防潮保存。
‌性状‌

‌外观‌:六方柱状或粗粒状集合体,白色或淡灰白色,表面具玻璃光泽或脂肪光泽,质坚硬(硬度7),断面参差状。
‌理化特性‌:体重,无臭无味,不溶于水,煅后更易碎。
二、功效与主治
‌核心功效‌

‌温肺止咳‌:主治肺寒咳喘、肺痿、肺痈及虚寒痰饮。
‌安神定惊‌:缓解心神不安、惊悸善忘、失眠多梦。
‌利水通淋‌:治小便不利、石水(腹水坚胀)、黄疸。
‌补肾壮阳‌:改善阳痿、消渴及五劳七伤。
‌主治病症‌

‌呼吸系统疾病‌:虚寒性咳嗽、哮喘、痰饮壅塞。
‌泌尿系统疾病‌:小便不利、水肿、石淋(泌尿系结石)。
‌神经系统疾病‌:惊悸、健忘、癫痫。
‌妇科疾病‌:崩漏、带下量多。
三、临床应用
‌用法与剂量‌

‌内服‌:煎汤9-15g(先煎),或入丸散;煅制后增强收敛性。
‌经典方剂‌:
‌白石英汤‌(配五味子、茯苓):治肺虚少气、久咳羸瘦;
‌白石英丸‌(配地黄、巴戟天):补肾治阳痿、消渴;
‌白石英散‌(配朱砂):安神定惊。
‌外治方法‌

‌溃疡‌:煅后研末外敷,促创面愈合。
四、使用注意
‌禁忌与配伍‌

‌禁忌人群‌:孕妇慎用;湿热积滞、实证初痢者忌服。
‌配伍禁忌‌:畏附子,忌与铁剂同用;不可久服(易致便秘)。
‌毒性反应‌

过量或长期服用可致腹胀、便秘,影响消化吸收。
五、现代研究
‌成分分析‌

主含二氧化硅(Si占53.3%),另含铝、铁、钠、钾等微量元素‌36。
‌药理作用‌

‌镇静安神‌:调节中枢神经,缓解焦虑;
‌镇咳平喘‌:抑制支气管痉挛,改善肺功能;
‌利尿消炎‌:促进水液代谢,减轻水肿。
‌总结‌:白石英以“温肺安神、利水壮阳”为特色,适用于虚寒性肺肾疾病及心神不宁证,需严格把控剂量并遵循煅制增效原则‌。


道一
_20250404

    味甘平。
    主咳逆上气,症瘕,血闭,漏下,余邪气。久服耐寒署,不饥,轻身,飞行千里,神仙(《御览》引作若神仙)。一名石脑,生山谷。
    《吴普》曰:太一禹余粮,一名禹哀,神农岐伯雷公甘平,李氏小寒,扁鹊甘无毒,生太山上,有甲,甲中有白,白中有黄,如鸡子黄色,九月采,或无时。
    《名医》曰:生太白,九月采。
    案《抱朴子》金丹篇云:灵丹经,用丹沙,雄黄,雌黄,石硫黄,曾青,矾石,磁石,戎盐,太一禹余粮,亦用六一泥,及神室祭醮,合之,三十六日成。
    中药材太乙余粮
    ‌太乙余粮‌(别名:太一禹余粮、石脑、禹哀、天师食、石中黄子)为氢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的矿石,主含碱式氧化铁(FeO(OH)),性味甘、平,归胃、大肠经,是中医古籍中兼具收敛固涩与祛邪功效的矿物药代表‌。
    一、来源与性状
    ‌来源‌
    ‌天然产地‌:主产于泰山、太白山等含铁矿床氧化带,分布于河南、江苏、浙江等地,全年可采挖‌。
    ‌加工方法‌:采后去杂,煅制或醋淬后研末用,密闭防潮保存‌。
    ‌性状‌
    ‌外观‌:不规则块状或结核状,表面红棕色至灰棕色,附黄色粉末,断面可见深棕与浅黄相间层纹,质硬而脆,敲击声如金属‌。
    ‌理化特性‌:体重,无臭无味,不溶于水,煅后色加深,质酥松易碎‌。
    二、功效与主治
    ‌核心功效‌
    ‌敛肺止咳‌:主治咳逆上气、肺虚久咳‌。
    ‌涩肠止泻‌:善治虚寒性久泻久痢、赤白痢疾‌。
    ‌固崩止血‌:用于崩漏、带下、便血等出血证,尤善固冲任‌。
    ‌破症散结‌:消癥瘕积聚(如腹内肿块),通利关节‌。
    ‌主治病症‌
    ‌呼吸系统疾病‌:肺虚咳喘、痰壅气逆‌。
    ‌消化系统疾病‌:慢性肠炎、虚寒泄泻‌。
    ‌妇科疾病‌:崩漏不止、产后下血、带下量多‌。
    ‌外科病症‌:皮肤溃疡、痔疮肿痛‌。
    三、临床应用
    ‌用法与剂量‌
    ‌内服‌:煎汤9-15g(先煎去渣),或入丸散;煅制增强收敛性‌。
    ‌经典方剂‌:
    ‌赤石脂禹余粮汤‌(配赤石脂):治下焦不固、久泻脱肛‌;
    ‌太乙余粮散‌(配龙骨、牡蛎):固崩止带‌。
    ‌外治方法‌
    ‌溃疡‌:煅后研末外敷,促创面愈合‌;
    ‌痔疮‌:配伍五倍子、地榆炭调膏外涂‌。
    四、使用注意
    ‌禁忌与配伍‌
    ‌禁忌人群‌:孕妇、湿热积滞者忌用;实证初痢慎服‌。
    ‌配伍禁忌‌:畏菟丝子,忌与附子同用;避免与铁剂同服‌。
    ‌毒性反应‌
    过量可致便秘、腹胀;长期使用或影响消化吸收‌。
    五、古籍与炼丹文化
    ‌《神农本草经》‌载其“久服耐寒暑,不饥轻身,飞行千里,神仙”,被列为上品药材‌。
    ‌《抱朴子·金丹篇》‌记载其与丹砂、雄黄等配伍炼丹,需三十六日炼成灵丹‌。
    ‌总结‌:太乙余粮以“敛肺涩肠、固崩消癥”为特色,兼具药用与道家炼丹文化价值,临床应用需严格区分虚实证型,煅制后收敛力更强‌。


道一
_20250404

味甘寒。

主咳逆寒热,烦满下(《御览》有痢字),赤白,血闭,症瘕,大热。炼饵服之,不饥,轻身延年。生池泽及山岛中。

《名医》曰:一名白余粮,生东海及池泽中。

案《范子计然》云:禹余粮出河东;《列仙传》云:赤斧,上华山取禹余粮;《博物志》云:世传昔禹治水,弃其所余食于江中,而为药也,按此出神农经,则禹非夏禹之禹,或本名白余粮,《名医》等移其名耳。

中药材禹余粮
‌禹余粮‌(别名:禹粮石、余粮石、太一禹余粮、白余粮)为氢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的矿石,主含碱式氧化铁(FeO(OH)),性味甘、涩、微寒,归胃、大肠经,是中医涩肠止泻、收敛止血的代表性矿物药。以下是其综合介绍:

一、来源与性状
‌来源‌

‌天然产地‌:多形成于含铁矿床氧化带,分布于浙江、广东、河南、山西等地,全年可采挖。
‌加工方法‌:采后去杂,煅制或醋淬后研末用,需密闭防潮。
‌性状‌

‌外观‌:不规则块状或斜方晶形,表面红棕色至灰棕色,多附黄色粉末,断面可见深棕与浅黄相间层纹,质硬而脆。
‌理化特性‌:体重,无臭无味,不溶于水,煅后色加深,质更酥松。
二、功效与主治
‌核心功效‌

‌涩肠止泻‌:主治久泻久痢,尤宜下焦不固的虚寒性泄泻。
‌收敛止血‌:用于崩漏、便血、带下等出血证,尤善固冲任。
‌固脱敛疮‌:外用可促进溃疡愈合,缓解痔疮肿痛。
‌主治病症‌

‌消化系统疾病‌:虚寒性腹泻、慢性肠炎、赤白痢疾。
‌妇科疾病‌:崩漏不止、带下量多、产后下血。
‌外科病症‌:痔疮出血、皮肤溃疡久不收口‌。
三、临床应用
‌用法与剂量‌

‌内服‌:煎汤9-15g(需先煎去渣),或入丸散;煅制后增强收敛性。
‌经典方剂‌:
‌赤石脂禹余粮汤‌(配赤石脂):治下焦不固、利下不止;
‌禹余粮散‌(配海螵蛸、龙骨):固崩止带。
‌外治方法‌

‌溃疡‌:煅后研末撒敷,治皮肤溃烂;
‌痔疮‌:配伍五倍子、地榆炭,调膏外涂。
四、使用注意
‌禁忌与配伍‌

‌禁忌人群‌:孕妇慎用;实证初痢、湿热积滞者忌服。
‌配伍禁忌‌:畏菟丝子,忌与附子同用;避免与含铁酶制剂合用。
‌毒性反应‌

过量内服可致便秘、腹胀;长期使用可能影响消化吸收。
五、现代研究
‌成分分析‌

主含碱式氧化铁(FeO(OH)),另含硅酸盐、铝、镁等杂质。
‌药理作用‌

‌收敛作用‌:吸附肠道毒素,减少渗出,保护黏膜‌;
‌止血机制‌:促进血小板聚集,缩短凝血时间。
‌总结‌:禹余粮以固涩下焦、止血止泻为核心,适用于虚寒性泄泻及妇科崩漏带下,需严格区分实证与虚证,煅制后药效更佳。


道一
_20250404

味酸小寒。

主目痛止泪,出风痹,利关节,通九窍,破症坚积聚。久服轻身不老。能化金铜,生山谷。

《名医》曰:生蜀中及越巂,采无时。

案管子揆度篇云:秦明山之曾青;《荀子》云:南海则有曾青,杨倞注,曾青,铜之精;《范子计然》云:曾青山宏农豫章,白青出新涂,青色者善;《淮南子》地形训云:青天八百岁生青曾;高诱云:青曾,青石也。

中药材曾青
‌曾青‌(别名:朴青、层青、赤龙翘、青龙血)为碳酸盐类矿物蓝铜矿的层状矿石,主含碱式碳酸铜2CuCO3 ⋅Cu(OH)2 ,性味酸、寒,归肝经,是中医治疗眼疾及风痰壅塞的矿物药代表。以下是其综合介绍:

一、来源与性状
‌来源‌

‌天然产地‌:多产于铜矿次生氧化带或变质岩中,分布于河南、山西、陕西、吉林等地。
‌加工方法‌:采后去除杂质,研细水飞或与紫背天葵、甘草等药材共煮后使用。
‌性状‌

‌外观‌:深蓝色或绿色层状晶体,表面具玻璃光泽或土状光泽,质脆易碎,敲击声如金属。
‌理化特性‌:条痕浅蓝色,不溶于水,硬度3.5-4,比重3.7-3.9,遇盐酸起泡(释放二氧化碳)。
二、功效与主治
‌核心功效‌

‌明目去翳‌:主治目痛赤烂、翳膜遮睛、青盲(视力丧失)及眵泪过多。
‌镇惊杀虫‌:缓解惊痫抽搐、头风头痛,外用可杀灭白虫(寄生虫)。
‌破症散结‌:消癥坚积聚(如腹内肿块),利关节、通九窍。
‌主治病症‌

‌眼疾‌:烂弦风眼(睑缘炎)、目赤肿痛、视物模糊。
‌神经系统疾病‌:癫痫、中风、风痹(关节疼痛)。
‌外科病症‌:耳内恶疮、痔疮肿痛、皮肤湿疮溃烂。
三、临床应用
‌用法与剂量‌

‌内服‌:研末0.3~1g入丸散,如配伍黄丹、白锡治惊痫。
‌外用‌:
‌点眼‌:水飞后调敷,如与龙脑、珍珠配伍治目生眵蔑(眼分泌物增多);
‌吹鼻/敷疮‌:配伍麝香、雄黄治耳疮或头风。
‌经典方剂‌

‌曾青散‌(配水精、龙脑):点眼治目疾;
‌曾青配雄黄‌:研末纳耳治耳疮;
‌曾青配蔓荆子‌:吹鼻治风热目赤。
四、使用注意
‌禁忌与配伍‌

‌禁忌人群‌:孕妇、体虚者禁用;阴虚津伤者慎用。
‌配伍禁忌‌:畏菟丝子,忌与附子同用;避免与铁剂接触(发生置换反应)。
‌毒性反应‌

长期内服可致胃肠道刺激,过量引发呕吐、腹痛;外用高浓度易腐蚀黏膜。
五、现代研究
‌成分分析‌

主含碱式碳酸铜(CuO约69.2%),含铁、锌、铅等微量元素。
‌药理作用‌

‌收敛消炎‌: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、伤寒杆菌,促进创面愈合;
‌神经调节‌:缓解癫痫、惊厥,可能与铜离子影响神经递质有关。
‌总结‌:曾青以明目破翳、镇惊散结为特色,适用于眼科顽疾及风痰壅塞证,但需严格把控剂量并遵循外用优先原则。


道一
_20250404

味甘寒。

主眚盲,耳聋。明目,利九窍,通血脉,养精神。久服,轻身延年不老。能化铜铁铅锡作金。生山谷。

《吴普》曰:空青,神农甘,一经酸,久服,有神仙玉女来时,使人志高(《御览》)。

《名医》曰:生益州及越巂山有铜处,铜精熏则生空青,其腹中空,三月中旬,采,亦无时。

案《西山经》云:皇人之山,其下多青;郭璞云:空青曾青之属;《范子计然》云:空青出巴郡;《司马相如赋》云:丹青,张揖云青,青也;颜师古云:青,今之丹青也。

中药材空青
‌空青‌(别名:杨梅青、青油羽、青神羽)为碳酸盐类矿物蓝铜矿的矿石,主含碱式碳酸铜2CuCO3 ⋅Cu(OH)2 ,具有明目去翳、凉肝清热、活血利窍等功效,是中医治疗眼疾及头风的重要矿物药。以下是其综合介绍:

一、来源与性状
‌来源‌

‌天然来源‌:多产于铜矿次生氧化带或变质岩中,分布于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青海等地。
‌采集加工‌:采后去除杂质,研细水飞或直接粉碎使用。
‌性状‌

‌外观‌:深蓝色或绿色块状、粒状晶体,表面具蜡样光泽,质脆易碎,中空者含液体(风化后呈白色粉末)。
‌理化特性‌:条痕浅蓝色,不溶于水,味甘、酸,性寒,归肝经。
二、功效与主治
‌核心功效‌

‌明目去翳‌:主治青盲、雀目、翳膜内障及赤眼肿痛。
‌凉肝清热‌:缓解肝火上炎引起的头痛、目赤及中风口歪。
‌活血利窍‌:改善耳聋、关节不利及乳汁不通。
‌主治病症‌

‌眼疾‌:青盲(视力丧失)、翳膜遮睛、烂弦风眼。
‌头面部疾病‌:头风、耳聋、中风口歪及面部粉刺。
‌其他‌:手臂麻木、湿疮溃烂及石淋。
三、临床应用
‌用法与剂量‌

‌内服‌:研末0.3~1g入丸散,或配伍胡黄连、龙脑等(如《普济方》空青方)。
‌外用‌:
‌点眼‌:水飞后调敷,治翳障、目赤(如《本草纲目》复方);
‌含咽‌:豆粒大小含服,缓解中风口歪‌。
‌经典方剂‌

‌空青散‌:配伍麝香、朱砂,治中恶、客忤垂死;
‌空青配槐芽‌:研末吹鼻,治内外障翳。
四、使用注意
‌禁忌与配伍‌

‌禁忌人群‌:孕妇、体虚者慎用;阴虚津伤者忌服。
‌配伍禁忌‌:畏菟丝子,忌与附子等同用。
‌毒性反应‌

过量内服可致胃肠道刺激;长期使用可能损伤肝肾功能。
五、现代研究
‌成分分析‌

主含碱式碳酸铜(CuO约69.2%),另含铁、锌、铅等微量元素。
‌药理作用‌

‌抗菌消炎‌: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、伤寒杆菌等;
‌促进愈合‌:外用可收敛创面,加速皮肤溃疡修复。
‌总结‌:空青以明目去翳为核心功效,兼顾凉肝活血,适用于眼科顽疾及头面部风热证,但需严格控制剂量并遵循配伍禁忌。


道一
_20250404

味酸寒。

主明目,目痛,金创,诸癎痉,女子阴蚀,痛,石淋,寒热,崩中下血,诸邪毒气,令人有子。炼饵服之,不老,久服,增寿神仙。能化铁为铜,成金银(《御览》引作合成)。一名毕石,生山谷。

《吴普》曰:石胆神农酸,小寒;李氏,大寒;桐君辛有毒;扁鹊苦无毒(《御览》引云,一名黑石,一名铜勒,生羌道或句青山,二月庾子辛丑采)。

《名医》曰:一名黑石,一名碁石,一名铜勒,生羌道,羌里,句青山,二月庚子辛丑日采。

案《范子计然》云:石胆出陇西羌道;陶宏景云:仙经一名立制石,《周礼》疡医,凡疗疡以五毒攻之;郑云:今医方有五毒之药,作之合黄,置石胆丹沙,雄黄,矾石,慈石,其中,烧之三日三夜,其烟上著,以鸡羽扫取之,以注创,恶肉破骨则尽出;图经曰:故翰林学士杨亿尝笔记直史馆杨嵎,有疡生于颊,人语之,依郑法合烧,药成。注之疮中,遂愈。信古方攻病之速也。

中药材石胆
‌石胆‌(别名:胆矾、蓝矾、铜盐、毕石)为硫酸盐类矿物胆矾的天然晶体或人工制品,主含五水硫酸铜(CuSO₄·5H₂O),性味酸、辛、寒、有毒,归肝、胆经,是中医涌吐、解毒、敛疮的矿物药代表‌13。

一、来源与性状
‌来源‌

‌天然来源‌:产于铜矿次生氧化带,主分布于云南、山西、江西等地。
‌人工制法‌:硫酸与铜片或氧化铜反应制得,需密闭保存以防风化。
‌性状‌

‌外观‌:深蓝或浅蓝色透明晶体,具玻璃光泽,质脆易碎,断面光亮;风化后呈白色粉末。
‌理化特性‌:易溶于水,味酸涩,水溶液呈弱酸性;遇铁可置换生成铜。
二、功效与主治
‌核心功效‌

‌涌吐痰涎‌:用于风痰壅塞、癫痫抽搐及误食毒物催吐。
‌解毒收湿‌:治疗喉痹、目赤肿痛、湿疹及皮肤溃烂‌。
‌祛腐蚀疮‌:缓解走马牙疳、痔疮肿痛及甲疽溃烂。
‌主治病症‌

‌眼疾‌:改善目痛、视物模糊,外洗治烂弦风眼。
‌石淋‌:缓解尿中砂石、寒热交替症状。
‌妇科病‌:治阴蚀痛、崩中下血及增强生育能力。
三、临床应用
‌内服用法‌

‌催吐‌:研末0.3~0.6g温醋汤调服,治痰涎壅塞或中毒急救。
‌经典方剂‌:
‌二圣散‌(配白僵蚕)吹喉治喉痹喉风;
‌胆矾散‌(配黄蜡)外敷治面部粉刺。
‌外治方法‌

‌疮疡‌:煅后研末蜜调敷,治痔疮、甲疽;
‌眼疾‌:胆矾水溶液洗眼或调敷睑缘溃烂。
四、使用注意
‌禁忌与配伍‌

‌禁忌人群‌:体虚者、孕妇禁用;忌长期或过量内服。
‌配伍禁忌‌:避免与铁剂、胃蛋白酶、洋地黄类药物同用。
‌毒性反应‌

超量内服可致剧烈呕吐、腹痛;外用高浓度易腐蚀黏膜‌。
五、现代研究
‌成分分析‌

主含CuSO₄·5H₂O,含微量铁、铝等杂质‌。
‌药理作用‌

‌催吐机制‌:刺激胃黏膜反射性引发呕吐;
‌抗菌消炎‌:抑制伤寒杆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等;
‌收敛止血‌:沉淀蛋白质促进创面愈合。
‌总结‌:石胆以涌吐痰涎、解毒敛疮为特色,适用于急症痰壅及外科热毒病症,但需严格把控剂量与禁忌。


道一
_20250404

味甘寒。

主身热泄澼,女子乳难,癃闭。利小便,荡胃中积聚寒热,益精气。久服,轻身,耐饥,长年。生山谷。

《名医》曰:一名液石,一名共石,一名脱石,一名番石,生赭阳,及太山之阴,或掖北,白山,或卷山,采无时。

案《范子计然》云:滑石,白滑者善;南越志云:膋城县出膋石,即滑石也。

中药材滑石
‌滑石‌(别名:液石、脱石、画石)为硅酸盐类矿物滑石族滑石,主含硅酸镁(Mg₃(Si₄O₁₀)(OH)₂),具有清热利湿、利尿通淋等功效,是中医常用矿物药之一。以下是其综合介绍:

一、来源与性状
‌来源‌

‌天然来源‌:多产于变质岩或沉积岩中,分布于辽宁、山东、江苏、陕西等地。
‌加工方法‌:采挖后去除泥土、杂质,粉碎成细粉或水飞后使用。
‌性状‌

‌外观‌:白色、灰白色或淡蓝灰色块状或粉末,具蜡样光泽,质软细腻,易碎。
‌理化特性‌:味甘、淡,性寒;归膀胱、肺、胃经;不溶于水,但可吸附毒物及分泌物‌。
二、功效与主治
‌核心功效‌

‌利尿通淋‌:治疗热淋、石淋、小便涩痛及尿路感染。
‌清热解暑‌:缓解暑湿烦渴、湿温胸闷、湿热泄泻。
‌祛湿敛疮‌:外敷可治湿疹、湿疮、痱子及皮肤溃烂。
‌临床应用‌

‌内服‌:煎汤9~24g(包煎),或入丸散,如配伍甘草为“六一散”治暑湿证‌。
‌外用‌:研末撒布或调敷,如与黄蜡、巴豆配伍治面部粉刺。
‌经典方剂‌:
‌滑石散‌(配蒲黄)治小便涩痛;
‌辰砂益原散‌(配朱砂、甘草)治暑热心烦。
三、使用注意
‌禁忌与配伍‌

‌禁忌人群‌:孕妇慎用;脾胃虚弱、阴虚津伤者忌服‌。
‌配伍禁忌‌:
中药:忌与附子、肉桂、人参等同用;
西药:避免与四环素类抗生素、地西泮等联用,易降低药效或引发毒性。
‌不良反应‌

长期内服可能损伤脾胃,外用需避免黏膜接触以防肉芽肿。
四、炮制与鉴别
‌炮制方法‌

‌生滑石‌:直接粉碎成细粉;
‌水飞滑石‌:水飞后沉淀取细粉,提高纯度。
‌鉴别要点‌

真品:质软细腻,指甲可刮出白粉,水浸不崩解;
伪品:常见石膏或方解石冒充,质硬难碎,遇盐酸起泡‌。
五、现代研究
‌成分分析‌

主含硅酸镁(63.5%氧化硅、31.7%氧化镁),含少量氧化铝、铁等杂质。
‌药理作用‌

‌保护黏膜‌:覆盖受损皮肤或肠道黏膜,减少刺激‌;
‌抗菌消炎‌:抑制伤寒杆菌、脑膜炎球菌等病原微生物;
‌吸附解毒‌:吸附胃肠道毒物及代谢产物,缓解中毒。
‌总结‌:滑石以利尿通淋、清热祛湿为核心功效,内服外治兼顾,但需严格遵循配伍禁忌及剂量规范,临床多用于泌尿系统疾病及暑湿证。


道一
_20250404

味苦寒。

主百病,除寒热邪气,逐六府积聚,结固,留癖,能化七十二种石。炼饵服之,轻身神仙。生山谷。

吴普曰:朴硝石,神农岐伯雷公无毒,生益州,或山阴,入土,千岁不变,炼之不成,不可服(御览)。

名医曰:一名消石朴,生益州,有盐水之阳,采无时。

案说文云:朴,木皮也,此盖消石外裹如玉璞耳,旧作硝,俗字。

中药材朴消
‌朴消‌(别名:皮硝、芒硝)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的粗制品或人工制品,主含含水硫酸钠(Na₂SO₄·10H₂O)。以下是其综合介绍:

一、来源与性状
‌来源‌

‌天然来源‌:多产于盐沼、碱土地区或盐湖,分布于内蒙古、河北、山东、江苏等地。
‌人工制法‌:将含硝矿物水溶后过滤,浓缩析出结晶,或与萝卜共煮精制‌。
‌性状‌

‌外观‌:灰白色或灰黄色块状结晶,质地粗糙,含杂质较多。
‌理化特性‌:易溶于水,味苦、咸,性寒;水溶液呈中性。
二、功效与主治
‌功效‌

‌泻热软坚‌:清除实热积滞,缓解腹胀便秘。
‌解毒散结‌:用于痈疮肿毒、乳痈、痔疮肿痛及喉痹目赤。
‌润燥通便‌:促进肠道蠕动,治疗热结便秘。
‌临床应用‌

‌内服‌:多炮制为芒硝后入药,用于胃肠实热积滞(如大承气汤、调胃承气汤)。
‌外用‌:煎汤外洗或敷贴,治疗皮肤疮疡、乳腺炎。
‌经典配伍‌:
配伍大黄、芍药治腹胀便闭(朴消汤);
与栀子同用治胃热呕吐(朴栀散)。
三、炮制与使用
‌炮制方法‌

‌精制芒硝‌:朴消与萝卜共煮后析出结晶,提高纯度并缓和药性。
‌风化硝‌:朴消经风化处理,得白色粉末状芒硝。
‌使用注意‌

‌禁忌‌:孕妇、体虚者禁用;不可长期或过量内服。
‌毒性‌:粗制品含杂质,需炮制后方可药用,避免直接内服。
四、现代研究
朴消主含硫酸钠,具有高渗性泻下作用,可刺激肠道黏膜促进排便;其外敷可抑制炎症反应,加速疮疡愈合。与芒硝相比,朴消杂质多、纯度低,临床多用于外用或经炮制后使用。

‌总结‌:朴消作为芒硝的粗制品,以泻热通便、解毒散结为核心功效,临床应用需严格遵循炮制规范及禁忌。


道一
_20250404

味苦寒。

主五藏积热,胃张闭,涤去蓄结饮食,推陈致新,除邪气。炼之如膏,久服轻身(御览引云一名芒硝,大观本作黑字)。生山谷。

吴普曰:消石,神农苦,扁鹊甘(凡出掌禹锡所引,亦见御览者,不箸所出)。

名医曰:一名芒硝,生益州,及五都,陇西,西羌,采无时。

案范子计然云:硝石出陇道,据名医,一名芒硝,又别出芒消条,非;北山经云:京山,其阴处有元(石肃),疑(石肃),即硝异文。

中药材消石
‌消石‌(学名:KNO₃)是硝酸盐类硝石族矿物钾硝石经加工制成的结晶体或人工制品,其别名包括芒消、硝石、火消、焰消等。以下是关于消石的综合介绍:

‌一、来源与性状‌
‌来源‌

天然消石多产于污秽之地、盐沼地带、沙漠或岩石表面,主产于山东、江苏、湖南、湖北等地。
人工制法:将含硝土块破碎后浸泡过滤,蒸发结晶或与萝卜同煮后结晶。
‌性状‌

形态:无色透明六角斜方柱状晶体或白色粉末,质脆易断,玻璃或绢丝光泽,微透明。
理化性质:易溶于水,味咸凉,水溶液中性;燃烧时易爆。
‌二、功效与主治‌
‌功效‌

攻坚破积:用于症积(肿块)、黄疸、结石等。
利水泻下:治疗热结便秘、腹胀及淋证涩痛。
解毒消肿:适用于喉痹、目赤、痈肿疔毒等热毒病症。
‌临床应用‌

内服:1.5~3g,入丸散,治中暑、痧胀吐泻、心腹痛。
外用:研末点眼、吹喉或水敷,治目赤肿痛、咽喉肿痛。
配伍举例:与雄黄配“火龙丹”治心腹痛‌1;与大黄、人参等组方治结石。
‌三、使用注意‌
‌禁忌‌

体虚者及孕妇禁用‌。
避免与苦参、竹叶等药物同用(《本草经集注》《日华子》)。
‌炮制方法‌

生用:直接打碎或研末;
制消石:水制(萝卜同煮后结晶)或火制(炒至白色)。
‌四、现代研究‌
消石主要成分为硝酸钾(KNO₃),含少量氯化钠等杂质‌23。其泻下作用与高渗透压刺激肠道有关,解毒机制可能与抑制病原微生物活性相关。

‌总结‌:消石是兼具攻积、泻下、解毒功效的矿物药,需严格遵循剂量与配伍禁忌,临床多用于急症及外治热毒病症‌。


道一
_20250403

(旧作矾石,据郭璞注,《山海经》,引作涅石)

味酸寒。

主寒热泄利,白沃阴蚀,恶创,目痛,坚筋骨齿。炼饵服之,轻身不老,增年。一名羽涅,生山谷。

《吴普》曰:矾石一名羽涅,一名羽泽,神农岐伯酸,扁鹊咸,雷公酸,无毒,生河西,或陇西,或武都,石门。采无时,岐伯,久服伤人骨(《御览》)。

《名医》曰:一名羽泽,生河西,及陇西,武都,石门,采无时。

案《说文》无矾字,玉篇云:矾石也,涅,矾石也、《西山经》云:女床之山,其阴多涅石。郭璞云即矾石也,楚人名为涅石,秦名为羽涅也,《本草经》,亦名曰涅石也,《范子计然》云:矾石出武都。《淮南子》俶真训云:以涅染缁。高诱云:涅,矾石也,旧,涅石作矾石,羽涅作羽涅非。

中药材涅石
经核查,在提供的搜索结果中未发现与“涅石”直接相关的中药材信息。当前资料主要涉及‌钟乳石‌(别名石钟乳、滴乳石)等矿物类药材,其性味归经、功效及临床应用均有明确记载‌。

若“涅石”为地方别名或古籍异称,建议补充以下信息以进一步考证:

‌文献来源‌:是否出自《本草纲目》《神农本草经》等经典医籍
‌性状描述‌:形态、颜色、质地等特征是否与其他矿物药(如矾石、滑石)类似
‌临床应用‌:传统用法是否与温肺、止血、补虚等功效相关
目前可参考的矿物类药材信息以钟乳石为主,其核心功效包括‌温肺补肾阳、明目益精、通乳强骨‌等,适用于寒痰咳喘、阳虚证及产后乳少等症。


道一
_20250403

味甘温。

主咳逆上气,明目益精,安五藏,通百节,利九窍,下乳汁(《御览》引云,一名留公乳,《大观本》,作一名公乳,黑字)。生山谷。

《吴普》曰:钟乳,一名虚中,神农辛,桐君黄帝医和甘,扁鹊甘无毒(《御览》引云李氏,大寒)。生山谷(《御览》引云,太山山谷)。阴处岸下,溜汁成(《御览》引作溜汁所成聚),如乳汁,黄白色,空中相通。二月三月采,阴干(凡《吴普》本草,掌禹锡所引者不复注,惟注其出《御览》诸书者)。

《名医》曰:一名公乳,一名芦石,一名夏石,生少室及太山,采无时。

案《范子计然》云:石钟乳出武都,黄白者善(凡引计然,多出事文类聚,文选注,《御览》,及《大观本草》)。《列仙传》云:卬疏,煮石髓而服之,谓之石钟乳,钟当为潼,《说文》云乳汁也,钟假音字。

中药材石钟乳
一、基本信息
‌来源与性状‌

石钟乳为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族方解石,主含碳酸钙(CaCO₃),别名滴乳石、钟乳石。
形态呈钟乳状集合体,略呈圆锥形或圆柱形,表面白色、灰白色或棕黄色,粗糙不平,断面可见闪星状亮光,近中心常有圆孔及浅橙黄色同心环层。
主要分布于广西、广东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等地,多生于山岩洞穴中。
‌采收与加工‌

采后需去除杂石,洗净晒干,炮制方法包括砸碎或煅烧后研粉。
二、性味归经与功效
‌性味归经‌

性甘、温,无毒,归肺、肾、胃经。
‌核心功效‌

‌温肺补肾阳‌:主治肺气虚损、咳逆上气,缓解寒痰喘咳、阳虚冷喘。
‌益精明目‌:滋养肾气以明目,改善视力下降及肾精不足‌。
‌通乳强骨‌:下乳汁,治腰膝冷痛、筋骨无力,尤适于产后乳汁不通。
‌固涩止泻‌:配伍肉豆蔻可治冷泻不止,缓解脾胃虚寒。
三、临床应用
‌内服应用‌

‌咳喘证‌:配伍桑白皮、麦门冬,用于寒嗽、久咳不愈。
‌阳虚证‌:单味研末或入复方(如钟乳丸),治疗肾阳虚衰、畏寒肢冷。
‌消渴与胃疾‌:针对消渴引饮(糖尿病症状)及胃痛泛酸,需配伍养阴药。
‌外用与特殊用法‌

‌止血愈疮‌:煅研外敷可收敛止血,促进创面愈合。
‌烟熏疗法‌:与雄黄、款冬花研末烧烟吸入,缓解胸膈痞满、急喘。
‌经典复方‌

《本草纲目》载方:钟乳粉配蜡蒸丸,治急喘;配漏芦汤通乳。
四、注意事项与禁忌
‌禁忌人群‌

阴虚火旺、肺热咳嗽者忌用,恐加重内热。
‌配伍与剂量‌

忌与牡丹、玄石同用;内服宜控制剂量(常规3-5钱),过量易引发虚火上升。
‌毒性警示‌

古籍称久服可致“百毒不侵”,但现代需严格遵循规范用量,避免长期大量服用。
五、炮制与贮藏
‌炮制‌:生用砸碎或煅烧至红透后研粉,增强温补之效。
‌贮藏‌:密封防潮,置于阴凉干燥处‌。
石钟乳作为温补肺肾的经典矿物药,其疗效在咳喘、虚损及妇科病症中尤为显著,但需辨证施治,规避禁忌证型。


道一
_20250403

味甘平。

主五藏百病,柔筋强骨,安魂魄,长肌肉,益气,久服耐寒暑(御览引耐字多作能,古通),不饥渴,不老神仙。人临死服五斤,死三年色不变。一名玉札(御览引作玉浓,初学记引云,玉桃,服之长生不死,御览又引云,玉桃,服之长生不死,若不得早服之,临死日服之,其尸毕天地不朽,则朼疑当作桃),生山谷。

吴普曰:玉泉,一名玉屑,神农岐伯雷公,甘;李氏,平。畏冬华,恶青竹(御览),白玉朼如白头公(同上,事类赋引云,白玉体如白首翁)。

案周礼玉府:王斋,则供食玉。郑云:玉是阳精之纯者,食之以御水气。

郑司农云:王斋,当食玉屑。抱朴子仙药篇云:玉可以乌米酒,及地榆酒,化之为水,亦可以葱浆,消之为炲,亦可饵以为丸,亦可烧以为粉,服之,一年以上,入水不沾,入火不灼,刃之不伤,百毒不犯也。不可用已成之器,伤人无益,当得璞玉,乃可用也,得于阗国白玉尤善,其次有南阳徐善亭部界界中玉,及日南,卢容水中玉,亦佳。

中药材玉泉
一、基本信息
‌来源与性状‌
玉泉为矿物类中药材,主要来源于细粒大理岩或玉石,以碎璞玉、玉石为原料,经煅烧或研磨加工而成。其质地致密细腻,呈白、米黄、黄绿等色,具玻璃或油脂光泽,微透明至半透明,硬度3-4,密度约2.7克/立方厘米。
主要产地位于西南深山,以陕西蓝田、钟山及新疆于阗所产为佳。

‌别名与分类‌
古籍记载别名包括玉液、玉札、琼浆等,分类上属于矿物药,以未加工成器的璞玉入药为优。

二、性味归经与功效
‌性味归经‌
性甘、平,无毒,归五脏(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)及胃经,具有润泽脏腑的特性。

‌主要功效‌

‌安神养肌‌:镇惊定魂,安魂魄,润心肺,滋养毛发。
‌清热生津‌:解烦渴,除胃热,缓解喘息、消渴(糖尿病)。
‌补益强身‌:柔筋强骨,长肌肉,益气,利血脉,久服可耐寒暑、轻身延年。
‌妇科调治‌:治疗妇女带下十二病及气癃(小便不利)。
三、临床应用
‌内服应用‌

‌消渴症(糖尿病)‌:研末冲服或配伍成丸(如玉泉丸),养阴生津,缓解多饮多尿。
‌虚损劳伤‌:单味煅研冲服或入复方,改善气血不足、五劳七伤。
‌目疾与热证‌:玉泉末水冲服可明目、退目翳,兼治胃热烦满。
‌外用与偏方‌

‌止血愈疮‌:研粉外敷可收敛止血,促进创面愈合。
‌美容消痕‌:长期研磨真玉外擦,可淡化面部瘢痕。
‌古法应用‌
道教典籍记载,玉泉可通过乌米酒、地榆酒等化水服用,或烧制为粉,传说久服可“入火不灼、百毒不侵”,但需以未经雕琢的璞玉为原料。

四、注意事项与禁忌
‌禁忌人群‌
阴虚火旺者慎用,恐加重内热;孕妇及哺乳期妇女需遵医嘱。

‌配伍与用法‌

忌与款冬花同用;不可使用已制成玉器的玉石入药。
内服需控制剂量,过量可能引发类似寒食散的发热反应。
‌毒性警示‌
古籍称“临死服五斤,三年色不变”为传说,不可盲信;现代临床需严格遵循规范用量。

五、炮制与贮藏
‌炮制方法‌:取净生玉煅烧至红透,冷却后研粉;或直接粉碎成细末。
‌贮藏要求‌:密封防潮,置于阴凉干燥处,避免与化学物质接触。
玉泉集药用与神秘文化于一体,其安神、润燥、补虚之效被历代医籍推崇,但应用时需结合现代医学验证,避免玄学化解读。


老阿峰
_20250402

      药物功效:解肌清热,除烦止渴。
      主治:治热病壮热不退,心烦神昏,谵语发狂,口渴咽干,肺热喘急,中暑自汗,胃火头痛、牙痛,热毒壅盛,发斑发疹,口舌生疮。煅敷生肌敛疮。外治痈疽疮疡,溃不收口,汤火烫伤。
      性味归经:辛甘,寒。《本经》:“味辛,微寒。”《别录》:“甘,大寒,无毒。”《医学启源》:“《主治秘诀》云,性寒,味淡。” 入肺、胃经。《汤液本草》:“入手太阴、少阳,足阳明经。”《本草衍义补遗》:“入阳明、手太阴、手少阳。”
      药物配伍:《本草经集注》:“鸡子为之使。恶莽草、马目毒公。”《药性论》:“恶巴豆,畏铁。” 配桑叶,清宣肺热;配桂枝,表里双解;配白芷,清热泻火、消肿止痛;配知母,清热除烦;配半夏,肺胃双清、降逆化痰;配甘草,清肺止咳;配竹叶,清热除烦。
      用药忌宜:脾胃虚寒及血虚、阴虚发热者忌服。《医学启源》:“《主治秘诀》云,能寒胃,令人不食,非腹有极热者,不可轻用。”


道一
_20250329

云母主身皮死肌,中风寒热,如在车船上,除邪气,安五脏,益子精,明目,久服轻身延年。一名云珠,一名云华,一名云英,一名云液,一名云沙,一名磷石,生山谷。
味甘平。

主身皮死肌,中风寒热,如在车船上,除邪气,安五脏,益子精,明目,久服轻身延年。一名云珠,一名云华,一名云英,一名云液,一名云沙,一名磷石,生山谷。

名医曰:生太山,齐卢山,及琅邪,北定山石间,二月采(此录名医说者,即是仲景元化,及普所说,但后人合之,无从别耳,亦以补普书不备也)。

案列仙传云:方回,炼食云母。抱朴子仙药篇云:云母有五种,五色并具,而多青者,名云英,宜以春服之。五色并具,而多赤者,名云珠。宜以夏服之。五色并具,而多白者,名云液,宜以秋服之。五色并具,而多黑者,名云母,宜以冬服之。但有青黄二色者,名云沙,宜以季夏服之。晶晶纯白名磷石,可以四时长服之也。李善文选注:引异物志,云母一名云精,人地万岁不朽,说文无磷字。玉篇云:磷薄也,云母之别名。
中药材云母
一、基本信息
‌来源与性状‌
云母为硅酸盐类矿物白云母,采挖后需洗净泥土、去除杂石。其呈不规则片状,无色透明或白色,具玻璃光泽,质韧可剥离成透明薄片,有弹性‌16。
主要产地包括内蒙古、陕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,以庐山产为佳‌13。

‌别名与分类‌
古籍记载别名包括云珠、云华、云英、云液等,不同色泽对应不同名称(如赤色称云珠,青色称云英)‌13。云母种类多样,以白云母品质最佳‌58。

二、性味归经与功效
‌性味归经‌
性甘、温,归心、肝、肺、脾、膀胱经‌24。

‌主要功效‌

‌安神镇惊‌:用于心悸、失眠、眩晕、癫痫‌24。
‌止血敛疮‌:治疗外伤出血、湿疹、痈疽疮毒‌24。
‌补益作用‌:益子精、明目、补虚损,改善久痢、带下及五劳七伤‌34。
三、临床应用
‌内服应用‌

煎汤(3-5钱)或入丸散,治疗虚喘、惊悸、寒疟等‌24。
复方如《千金翼方》记载,配伍常山可缓解痰饮头痛‌4。
‌外用方法‌

研末调敷或撒布,用于外伤止血及皮肤溃烂‌24。
‌现代应用‌
含云母的中成药如骨质宁搽剂,多用于外用消炎‌2。

四、注意事项与禁忌
‌禁忌人群‌
阴虚火炎者慎用,以免加重热证‌24。

‌配伍禁忌‌
忌与徐长卿、羊血同用;畏鮀甲及流水‌34。

‌使用注意‌
需遵医嘱控制剂量,过量可能引发不良反应‌45。

五、炮制与贮藏
‌炮制方法‌:洗净后捣碎或煅烧至红透,研粉备用‌15。
‌贮藏要求‌:置于干燥处,防潮防尘‌15。
云母作为传统矿物药,兼具药用与文化价值,正确应用可发挥其安神、敛疮等疗效,但需严格遵循用药规范。


道一
_20250329

丹沙主身体五藏百病,养精神,安魂魄,益气,明目,杀精魅邪恶鬼。
味甘、微寒。

主身体五藏百病,养精神,安魂魄,益气,明目,杀精魅邪恶鬼。久服,通神明不老。能化为汞,生山谷。(太平御览引,多有生山谷三字,大观本,作生符陵山谷,俱作黑字,考生山谷是经文,后人加郡县耳,宜改为白字,而以郡县为黑字,下皆仿此)。

吴普本草曰:丹沙,神农甘、黄帝苦,有毒。扁鹊苦,李氏大寒,或生武陵,采无时,能化未成水银,畏磁石,恶咸水(太平御览)。

名医曰:作末,名真朱,光色如云母,可折者良,生符陵山谷,采无时。

案说文云:丹,巴越之赤石也,象采丹井、象丹形,古文作日,亦作彤、沙、水散石也。澒,丹沙所化为水银也。管子地数篇云:山上有丹沙者,其下有金,淮南子地形训云:赤夭七百岁生赤丹,赤丹七百岁生赤澒。高诱云:赤丹,丹沙也。山海经云:丹粟,粟、沙,音之缓急也,沙,旧作砂非,汞,即澒省文。列仙传云:赤斧能作水澒,炼丹,与消石服之,按金石之药。古人云久服轻身延年者谓当避谷,绝人道,或服数十年乃效耳。今人和肉食服之,遂多相反,转以成疾,不可疑古书之虚证。
中药材“丹沙”核心信息整理
‌一、基本属性‌
‌名称与别名‌

正名:丹沙(即朱砂、辰砂)
别称:丹粟、赤丹、汞沙、光明砂等。
‌性味归经‌

性味:甘,微寒,有毒;
归经:心经、脾经、肺经、肾经。
‌来源与性状‌

来源:三方晶系辰砂矿石,主含硫化汞(HgS),常夹杂雄黄、磷灰石等;
形态:鲜红色或暗红色,呈粒状、块状或片状,具金刚光泽,质脆易碎。
‌二、功效与主治‌
‌核心功效‌

‌安神定惊‌:用于心悸、失眠、癫痫、小儿惊风等心神不宁证;
‌清热解毒‌:治疗口疮、喉痹、疮疡肿毒‌56;
‌明目‌:改善视物昏花。
‌现代药理作用‌

镇静催眠、抑制皮肤细菌及寄生虫,但汞毒性需警惕。
‌三、临床应用与禁忌‌
‌用法与剂量‌

内服:研末入丸散,0.1~0.5g,或作药衣;
外用:研末干撒或调敷。
‌使用禁忌‌

‌毒性警示‌:含汞成分可损害肝肾及中枢神经,禁长期或大量使用,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;
‌配伍禁忌‌:畏磁石,恶咸水,忌与血分药同用。
‌四、产地与炮制‌
‌主要产地‌

贵州、湖南、四川、云南等地的石灰岩、砂岩矿脉中。
‌炮制工艺‌

去铁屑后研磨或水飞法制成极细粉末,确保纯度。
‌五、历史与文化‌
‌传统应用‌

古代炼丹术核心原料,道教用于辟邪驱鬼,佛教用于法器制作;
作为红色颜料,用于彩陶、壁画(如秦始皇兵马俑)。
‌真伪鉴别‌

优质品标准:色鲜红、光泽强、半透明、质脆无杂质。
‌总结‌
丹沙(朱砂)作为传统中药材,兼具药用与文化价值,但其汞毒性需严格遵循剂量与禁忌。临床以安神、解毒为核心,配伍及炮制工艺直接影响疗效与安全性。


道一
_20250110

太岁是什么?

       太岁(又称肉灵芝),有的通体坚硬,有的较为软棉,外观有些像石头,肉质呈纤维质,却是活的生物体,养在水中长期不腐不臭,其浸泡过的水可以饮用,功效是:“久食,轻身不老,延年神仙”。

       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肉芝状如肉,附于大石,头尾具有,乃生物也。赤者如珊瑚,白者如脂肪,黑者如泽漆,青者如翠羽,黄者如紫金,皆光明洞彻如坚冰也。可食用、入药、奉为“本经上品”。在《本草纲目》中李时珍把它叫做肉芝收入“菜”部“芝”类,可食用、入药,奉为“本经上品”。

       这种珍稀的药食兼用菌,生长环境可是相当挑剔的哦!首先,山区是太岁肉灵芝的首选家园。那里的空气清新,水源纯净,土壤富含营养元素,为肉灵芝提供了最佳的生长条件。其次,高海拔地区也是太岁肉灵芝的乐园。海拔100米以上的高山,为这种珍稀菌种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。长白山脉的山洞溶洞等十分适合太岁生长。

太岁种类:

       分为水太岁、土太岁、石太岁三种。

       水太岁:生长在水里,形状扁宽微透明。

       土太岁:生长在20米至150米的土层中,团块状,有草腥味,但水无味;偶有粘液,属粘菌混合体生物;很怕热,怕长期有光线照射;65度以上的温度就会死亡,土太岁放在开水里煮会直接化掉。

       水太岁和土太岁是没有任何药用作用的。

       石太岁是食药兼备,是所有太岁中最上等的太岁品种,有很高的养生价值。更以长白山石太岁为上佳品。

       石太岁,这一自然界的珍稀瑰宝,每种色泽都蕴含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无尽奥秘。

       赤如珊瑚之石太岁,色泽绚烂,无飘絮,不易碎,飘花灵动飘逸,彰显高贵不凡。

       白如脂肪之石太岁,纯净无瑕,偶有细微飘絮,较为脆弱,飘花繁多,美不胜收。

       黑如泽漆之石太岁,神秘而庄重的黑色调,其质地坚实,不易碎,仿佛大地的精华凝聚而成,有着一种沉稳厚重之感。

       青如翠羽之石太岁,沉静而深邃的青色调,其质地坚硬,无飘絮,不规则纹理,如同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。

       黄如紫金色石太岁,飘絮较多,飘花较少,易碎,养护时需格外小心,轻拿轻放,以免损伤。

功效和作用

       1、增强免疫力:含有丰富的多糖类物质,这些成分能够有效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,增强机体对外界病原体的抵抗力。

       2、抗疲劳:肉灵芝中的多种活性成分能够帮助缓解身体疲劳,提高身体的耐力和恢复力。

       3、抗衰老:肉灵芝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,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,从而延缓细胞老化过程。

       4、促进血液循环:肉灵芝能够改善血液微循环,增加血管弹性,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。

       5、调节内分泌:对于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各种疾病,如月经不调等,肉灵芝有一定的调理作用。

泡养方法和注意事项:

       1、初始清洁:使用纯净水轻轻冲洗石太岁,去除表面的泥土和砂石。将石太岁放入玻璃或陶瓷材质的容器中,加入矿泉水浸泡24小时,不要使用自来水,因为自来水中可能含有消毒水成分,对石太岁不利,重复三次,以深层清洁并让石太岁适应新环境。

       2、泡养保存:石太岁怕光,必须避光保存,避免直接暴露在阳光下,建议将其放置在室内通风凉爽的位置,家里的灯光没有问题,但太阳光不可以。可以用不透光的棉布套盖包上玻璃或陶瓷材质的容器。按照1斤石太岁配7斤水的比例加入山泉水或矿泉水,浸泡7天后方可饮用。最佳温度范围为10-25摄氏度。在这个温度范围内,石太岁的生长和代谢最为活跃。如果温度高于30摄氏度或低于零下10摄氏度,石太岁会进入半休眠状态,导致其生长和代谢功能变缓慢,最佳保存状态下,每年会长大5%。

       3、定期更换水:如果长时间不饮用,建议经常换水,注入新鲜的山泉水或矿泉水有助于石太岁生长。

       4、避免接触其他物质:石太岁不适合接触糖、油、酒等物质,以免影响其保存效果。

       5、日常饮用:每天饮用一杯,喝多少就再加入多少水,循环往复,永久使用。

历史记载:古老传说中的神物

      在距今6500万年前的古近纪,地球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众多生物因此灭绝,然而石太岁肉灵芝却凭借其独特的生命力,奇迹般地存活下来,成为了生物进化史上的奇迹。从古至今,一直以其神秘莫测的形象,出现在人们的传说、文化和科学研究中。

      提及太岁,总会联想到那句流传千年的俗语“太岁头上动土”,它被视为一种神圣的存在。早在《周礼》中,便有关于拜太岁的记载,传说中,岁星每年运行一次,历经十二辰而完成一周天,其运行之处便留下石太岁肉灵芝,可助人延年益寿、镇宅平安,体现了对太岁的敬畏与崇拜。

      《山海经》更是将太岁肉灵芝描绘成一种神秘非凡的神物,称其为“视肉”、“聚肉”,认为它是神灵所生,具有异形异寿的神奇特性。古代帝王对太岁更是梦寐以求,将其视为长生不老的仙药。尧、舜、禹等传说中的圣王,都曾食用过太岁,得以延年益寿。而秦始皇更是对太岁情有独钟,不惜派遣方士远赴海外仙山,寻找这传说中的神物。

药典传承:中医药典中的瑰宝

      在中华文明中,太岁还承载着另一份厚重的文化意义——中医药。医药起源于人们对生命的渴求与延续,而太岁则被视为天地精华,具有调和阴阳、延年益寿的神奇效用。

      医学家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了太岁的形态与效用,称其为“肉芝”,可食用、入药,列为“本经上品”。他还列举了太岁在治疗一些疑难杂症方面的独特效果,进一步验证了太岁的珍贵价值。

      《神农本草经》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,也将太岁列为上品药材,认为其性平、无毒,具有补脾润肺、补肾益肝等价值。东晋医药学家葛洪在《抱朴子》中也记载了太岁的神奇,称其为“长生不老”的仙药。

科学研究:太岁含有活性成分

      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,太岁肉灵芝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。科学家们发现,太岁是由细菌、粘菌和真菌三类微生物构成的聚合体,其细胞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、核酸以及假丝酵母菌和白地霉等营养物质。

      这些成分使得太岁具有防腐性、晒不死、渴不死、饿不死、冻不死等强大的生命活性。更令人惊叹的是,太岁肉灵芝中的PQQ成分被全球生物医学界称为“免疫之王”和“强抗氧化物质”。

      石太岁,这跨越亿年时光的神奇生物,既镌刻着历史文化的深深印记,又藏着未被穷尽的生命密码,静静等待着我们进一步叩问探秘,解锁更多奇迹。


道一
_20240801

祛风利湿,活血通经。治风湿关节疼痛,黄疸,淋浊,蛊胀,闭经,劳伤咳血,跌打损伤,疔疮痈肿。
搭配:
白术(补气血)
夏枯草(活血化淤)
鸡脚(舒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