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《神农本草经》上经草 牛膝

道一_20250412

味苦酸(御览作辛)。

主寒(御览作伤寒),湿痿痹,四肢拘挛,膝痛不可屈伸,逐血气伤,热,火烂,堕胎。久服轻身耐老(御览作能老)。

一名百倍,生川谷。

吴普曰:牛膝,神农甘,一经酸,黄帝扁鹊甘,李氏温,雷公酸无毒,生河内,或临邛,叶如夏蓝,茎,本赤,二月八月采(御览)。

名医曰:生河内及临朐,二月八月十月,采根,阴干。

案广雅云:牛茎牛膝也;陶宏景云:其茎有节似膝,故以为名也,膝当为膝。


中药材牛膝
‌来源与性状‌
‌植物来源‌:牛膝为苋科植物牛膝(Achyranthes bidentata Blume)的干燥根,冬季采挖后加工晒干‌。
‌外观特征‌:根呈细长圆柱形,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色,具纵皱纹及皮孔;断面黄棕色,可见2~4轮点状维管束,质硬而脆,受潮变软‌。
‌功效与作用‌
‌活血通经‌:主治瘀血阻滞之经闭、痛经、跌打损伤,常配伍当归、桃仁等药物‌。
‌补肝肾强筋骨‌:适用于腰膝酸痛、下肢痿软,配伍杜仲、续断等可增强疗效‌。
‌利水通淋‌:用于淋证、水肿、小便不利,配伍冬葵子、车前子等效果显著‌。
‌引火(血)下行‌:可缓解头痛、眩晕、口舌生疮等上焦火热症状‌。
‌临床应用‌
‌妇科疾病‌:如血瘀型经闭、产后腹痛,常用血府逐瘀汤加减‌。
‌风湿痹痛‌:配伍独活、桑寄生等治疗寒湿或湿热痹证‌。
‌泌尿系统疾病‌:牛膝汤可改善热淋、石淋等排尿异常‌。
‌炮制方法‌
‌生牛膝‌:直接切片,长于活血通经、利水通淋。
‌酒牛膝‌:黄酒炙制后增强补肝肾、强筋骨功效‌。
‌使用注意‌
‌禁忌人群‌:孕妇、月经过多者忌用;中气下陷、脾虚泄泻者慎用‌。
‌贮藏条件‌:需置阴凉干燥处防潮,避免受潮软化‌。
‌现代研究‌
牛膝含皂苷、蜕皮甾酮等活性成分,具有抗炎、镇痛、调节免疫等作用‌。


老阿峰
_20250328

取黑丑、白丑各15克,炒决明子、泽泻、生白术、地肤子各10克,生山楂20克,丹参30克,薏苡仁15克,桑椹15克,混合碎末为丸,如绿豆大,每次温水送服20~30丸,每日1次,隔日服;或随症加减改汤剂,每日1剂,水煎分二次空腹服。

注意安全减肥,本品力峻而有毒,服后多可出现泻下而便稀尿多,因此应视体质把握剂量和疗程,中病即止,必要时食疗调养。


老阿峰
_20250324

牛轭草,中药名。为鸭跖草科植物狭叶水竹草的全草。分布于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具有清热止咳,解毒,利尿之功效。常用于小儿高热,肺热咳嗽,目赤肿痛,热痢,疮痈肿毒,热淋,小便不利。

中文名称:牛轭草
别名:红茅草、地蓝花
性味归经:味甘、淡、微苦,性寒
药材分类:植物
功效作用
功能
清热止咳,解毒,利尿。
主治
用于小儿高热,肺热咳嗽,目赤肿痛,热痢,疮痈肿毒,热淋,小便不利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注意事项
脾胃虚寒者不宜用。
相关论述
1、《四川中药志》1982年版:“甘、淡、微苦,寒。”
2、《四川中药志》1982年版:“清热,解毒,利尿。用于肺热咳嗽,目赤肿痛,疮疖肿毒,热淋,小便不利。”
临床应用
相关配伍
1、治肺热咳嗽,痰多黄稠:狭叶水竹叶12g,猪鬃草12g,地白菜12g,蛇含12g,吉祥草30g。水煎服。
2、治痈肿疔毒:狭叶水竹叶、紫花地丁各适量,捣烂外敷。3、治热淋,小便短赤:狭叶水竹叶15g,水灯心15g,车前草15g,蒲公英15g。水煎服。(1-3方出自《四川中药志》1982年)
加工炮制
采收加工
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植物学信息
植物种属
鸭跖草科植物狭叶水竹草。
形态特征
狭叶水竹草又名狭叶水竹叶。匍匐草本。无毛或被柔毛。根须状而纤细。基生叶小;叶片条形或线形,长不及10cm,宽不及1cm,先端短尖,下面有时被柔毛;茎生叶较小,长2.5-7cm;叶鞘被疏毛。聚伞花序近于头状,顶生,分枝长2.5-7cm,有明显的苞片脱落痕迹;苞片卵形,长约4mm,疏离而不成覆瓦状,早落;花梗长约3mm,果期上升;萼片3,分离,膜质,长不及4mm,先端钝;花蓝色,花瓣3,卵形,与花萼近等长;发育雄蕊2,退化雄蕊3-4,花丝有毛。蒴果卵形,有棱,长约4mm,先端尖锐,每室有2颗种子。种子具辐射状条纹,白色细网纹,棕色至棕褐色。花期5-7月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生长环境
生于海拔1400m以下的潮湿山坡、溪旁